看板 book
在世界各地,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,然而與時變遷,引起人們的議論,究竟要保留 ,還是應該拆除?不同的意見多元,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,而雕像本 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,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,而進入不同時代,雕像本身 、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。 這本《被推倒的偶像:十二座塑造歷史的雕像》藉由十二個故事,分享雕像設立的意圖、 過程和用途,雕像拆除的契機與偶然,是否應該拆除的看法,後續效應,以及拆除後雕像 的去處,其中既有自己設立者、他人為之設立者、甚至是自己不願但被後人強行設立者, 其中不同角度產生了諸多激盪與玩味。 身處台灣,蔣介石銅像是否拆除的辯論至今未歇。國人對拆除、改造或保留等意見複雜並 陳,並反應出背後歷史、政治乃至法律等層面的複雜程度,使得這個議題仍然擱置,這本 書提供了更多的故事,讓我們思辨他的去留。 這本書以歷史故事,給予了雕像拆遷辯論十足的啟發,特別是指出反對方所使用的四種「 反動修辭」,以及作者對此的反駁: 論述一、泯滅歷史:此主張認為移除雕像是企圖改寫甚至抹去歷史,甚至違背國家利益。 反駁:歷史不會因為推倒雕像就被抹煞,事實上推擋當下就正在創造歷史,而雕像的存在 其實是藉由表示某種價值觀、引起崇敬,來遏制對歷史的不斷辯論,人們要了解歷史,其 實需要的是歷史教育、檔案的保存與取得、穩定的歷史遺產機構(如博物館)以及言論自 由。 論述二、他那個時代的人:此主張認為雕像紀念的人是某個時代的人,不應該被當代道德 所論斷,而且他成就過好事和壞事,應該功過相抵,得到諒解。 反駁:其實雕像紀念者在自身時代當下,都已被廣為批評,甚至此種論述就是一種泯滅歷 史的方式,因為同時代的人不會每個人都接受,例如被販賣的奴隸難道會跟奴隸主有共同 的想法嗎?或者二二八受難者跟陳儀的思考一樣嗎?這種論述事實上是將某些少數想法形 塑成所有人的代言人,並泯滅歷史上更多人的聲音與想法。 論述三、法律秩序的重要:此主張認為移除雕像必須經由民主和正當程序,由政府拆除, 不遵守即移除者跟塔利班等恐怖組織沒兩樣。 反駁:這種論述通常用來誘惑溫和派支持,引導人們忽略了程序被阻撓數十年的可能性, 甚至反對方蓄意的破壞,並且很難證明雕像議題為何需要投注更多的大量金錢、時間是合 理的,因為這些雕像設立時,並未遵守民主與正當程序,就佔據公共空間。而如果必須以 正當程序處理,這道程序就必須有效,失靈的程序不是和解,而是一種阻礙改變的方式, 藉此削減人們的耐心,甚至等待反抗者的死去。 論述四、滑坡效應:認為拆除一座雕像,就會引發連鎖效應,接著將其他雕像甚至建築等都 拆毀。 反駁:作者認為,如果因此引起骨牌效應,其實未必是壞事,因為自由民主的社會不應侷 限何者可受討論、衡量,熱烈辯論重要的事情是一種健康的態度。我們應該擔憂的是,雕 像使我們不再對聽聞的歷史故事提問。 反思過往,主張保留、捍衛爭議雕像存續者常提出這些論點,因為這些雕像紀念的人與歷 史,通常符合他們的價值觀與自身認同。作者認為上述的論述與反駁作為一種思想實驗, 足以驗證並戳破反動的修辭。回過頭以台灣而言,這些論述常以一種或混合的方式進行對 雕像拆除與否的辯論,本書所提出的主張正巧可以用於我們當代生活的實驗。 作者特別注重拉倒雕像的關鍵性時刻,以及各方政治操盤手試圖扭曲、簡化雕像背後的歷 史,以及拉倒雕像與否的行動為自身利益所用的惡劣情況,他強調教師、歷史學者、博物 館工作者以及紀錄片工作者等人在此方面的努力,也寄望媒體與政治人物用心於此,希望 雕像的存在與拉倒,能夠引導人們真正試圖去理解歷史,而不是利用歷史,或者是被有心 人編纂的歷史所用。 或許大家會好奇本書對於雕像的觀點是甚麼?但我想這個解答,還是留給之後閱讀本書的 大家探索。而本書所提雕像的歷史故事,乃至於雕像對於當代生活的存續與意義,相信這 本書都能帶給大家趣味盎然的回饋,提供思辨台灣大量蔣介石銅像去留的參考,乃至對世 界上許多雕像存續的思考、對不同社會的歷史遺緒和當代影響。在此推薦這本輕薄短小的 趣書。 方格子圖文版: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7d827fdfd897800012c7d74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203.121.250.60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ok/M.1742220493.A.E8D.html
brella: 很有見地 03/21 21:47